軸承行業是機械行業系統中的重要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十五”結束之際,我國軸承行業最大的亮點是已經具備了較大生產規模。2003年全行業提前兩年實現行業“十五”規劃的目標,2004年,我國軸承銷售額僅次于日本、德國和瑞典,居世界第4位。但與世界軸承工業強國相比,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主要表現為高精度、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產品穩定性差、可靠性低、壽命短、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我們對高品質軸承的需求要靠進口來滿足:2001至2004年,我國進口軸承用匯額分別為4.9億美元、6.48億美元、8.79億美元和11.25億美元,年均增長33.94%。
目前我國軸承需求的驅動因素主要是主機行業和出口需求。
我們認為,中國的軸承市場巨大,特別是國內主機行業高速發展,將為軸承行業發展提供較大的市場空間。2004年,機械工業各行業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如工程機械,重型礦山,農業機械,儀器儀表,機床工具及其他機械行業等都有很大的增幅,有的增長率達到28%以上。2005年上半年,機械工業完成增加值又比上年同期增長27.3%,其中數控機床,叉車,鏟土運輸機械,發電設備,冶煉設備,金屬軋制設備的平均增幅在50%以上;機械產品出口總額同比遞增46%。由此,拉動了軸承的需求。再有,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長江三峽,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所需機電配套軸承的需求,為軸承市場構筑了巨大的平臺。
我國軸承的出口需求旺盛,前景看好。2005年1~6月,我國出口軸承124036.99萬套,比去年同期增長18.05%,另有軸承散件25704.32噸、軸承滾動體20976.77噸、創匯總額69426.2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01%、出口順差6639.62萬美元。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軸承企業近2000家,其中國有及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超過900家,數量堪稱世界第一。但其中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國內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還不到全國總量的20%,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全國總量的90%,日本四大公司占88%,美國四大公司占56%,差距之大顯而易見。
在中國軸承生產企業的生產組織和規模與國外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能力擴張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此外外資的陸續進入也加劇了行業競爭。國家產業政策將軸承行業集群化發展(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建設)作為實現“軸承大國”向“軸承強國”邁進目標的發展戰略,行業兼并重組成為軸承產業發展的趨勢。在行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風險中往往孕育著更大的機遇,如何抓住市場機會,把握行業走勢就顯得尤為重要。
|